• <button id="mdrrg"><tr id="mdrrg"><kbd id="mdrrg"></kbd></tr></button>
    <button id="mdrrg"><object id="mdrrg"></object></button>
    <button id="mdrrg"></button>

    <nav id="mdrrg"><optgroup id="mdrrg"></optgroup></nav>

  • 中國石油企業協會
    日韩人妻无码2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企協視點 >> 內容

    誰羈絆了天然氣需求

    來源:雜志社 | 日期:2015-11-26 1:00:04 | 訪問:次 | 字號:

        冬天的腳步越來越近。10月15日,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供暖。
        但是作為近幾年的慣例,今年卻見不到了關于冬季天然氣“缺口”和保供的相關報道。
        今冬我國不再“缺氣”。反之,有業內人士撰文專門探討《如何提升當下天然氣需求》。10月6日,俄羅斯《獨立報》刊登米哈伊爾·謝爾蓋耶夫撰寫的文章表示“俄擔憂中國天然氣需求下降”。文章說:幾年前,俄羅斯還希望歐洲對俄天然氣的需求能翻番,與此同時中國也對俄天然氣產生巨大需求,俄羅斯已與中國達成修建每年向中國提供38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西伯利亞力量”管道的協議,并正在準備西線“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的合同。然而令俄方始料未及的是,歐洲減少進口天然氣,中國則可能不需要更多的俄羅斯天然氣。
        《經濟參考報》刊文認為:“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國際油價下跌的大背景下,我國長期以來面臨的‘氣荒’近期正在向‘荒氣’轉變,需求放緩致使天然氣供應出現過剩的傾向!
        今年1-8月,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為1252億立方米,同比僅增長3.55%。與之前兩位數的增幅相比,需求下滑嚴重。而一季度的數據顯示,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為502億立方米,同比僅增長4.8%,但國內天然氣產量為35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8%;天然氣進口量160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6.5%。國內產量及進口量的增速已經超越消費量的增長速度。
        據發改委公布的數據,我國天然氣供需已從長期偏緊轉向相對寬松,特別近幾年大量“照付不議”的長期進口合同陸續進入窗口期,將進一步加劇資源過剩局面。
        普氏能源資訊發布的報告稱,由于經濟增速放緩等原因,業界對于中國天然氣的需求預測變得越來越悲觀。2014年4月,國家發改委曾預測,2020年中國的天然氣需求為4000-4200億立方米。到11月,這一數字調整為3600億立方米。今年1月,中國石油認為3100億-3600億立方米更為實際;而到了6月,國際能源署則將預測值進一步降低為3140億立方米。
        作為最清潔的化石能源,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空氣質量改善等方面被寄予厚望,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消費。2000年至2013年,我國天然氣行業迎來了黃金發展期:消費量從245億立方米增至1680億立方米,增長逾6倍,年均增速約16%,占世界天然氣消費總量比重從1%提至5%,天然氣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有專家在2013年預測,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將達4000億-4200億立方米。
        隨著近幾年全國霧霾治理壓力不斷加大,天然氣的供給本有可能持續短缺,業內甚至預計在2017年以后俄羅斯天然氣擴大對華供應量時“荒氣”才會出現。因此,專家普遍認為,即使面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下降,“荒氣”還是來得早了些。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荒氣”的提早到來?記者梳理了專家的意見及政策、市場、能源技術發展等層面的變化,認為羈絆了天然氣需求的原因主要因素在于:一是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二是清潔能源多元化的崛起;三是天然氣低價優勢消失;四是上游投資過快,而下游市場配套設施配備不足和相應機制不健全。
        對于因從去年開始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增長結構開始轉變,帶來的工業、發電用天然氣增幅的減少,和近幾年我國天然氣供應量快速增加,中亞、中緬進口天然氣管道氣和海上進口LNG(液化天然氣)大增,與國內天然氣下游市場的發展進度緩慢帶來的、無法匹配上游市場供應量的矛盾,本文不在此贅述,著重探討清潔能源多元化的崛起和天然氣低價優勢消失對天然氣需求的影響。
        清潔能源多元化的崛起
        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并發表題為《謀共同永續發展做合作共贏伙伴》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倡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太陽能等成為主導能源。
        事實上,伴隨著能源革命戰略的確定,霧霾治理需求的提升以及電力改革對新能源發電上網的力挺,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進入了逐漸走強階段。我國已在多個場合展現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堅定決心,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是實現中國的“節能減排”目標不可替代的途徑。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能源業,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
        世界新能源產業整體格局的變化也顯示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情況。2015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日前發布。其中,中國企業占據168家,比去年增加5家,遠超排名第二的美國和排名第三的日本。排名前50的企業中,中國企業有9家,比去年增加了3家,且名次有所提升。
        有資料顯示,中國太陽能光熱的保有量已達4億平方米,每年可以為國家節約30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400多萬噸,每年節能的能源消耗折算成標準煤相當于為國家貢獻了兩個三峽電站。
        而在光熱之外,中國的整個新能源產業也有望迎來快速走強階段。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17.1%。
        中國在新能源建設上的速度,舉世矚目。美國《一周》周刊網站10月10日報道,中國正在大量投資發展可再生能源,僅在去年就投資900億美元,超過世界其他任何國家。文章描述:中國正在以一種驚人的速度發展太陽能,在戈壁沙漠大量興建太陽能農場。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風能生產國,在多風的西部安裝了數以千計的渦輪機,并計劃在未來五年將渦輪機的數量增加一倍多。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水電生產國,修建了占全球總數一半的大壩,并且每年還在修建更多。
        今年5月,財政部發布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這是相關部門第三次對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相關規章進行制定和調整。業內專家指出,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已進入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應用的重要時期,迫切需要財政資金的扶持,因此《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可謂是及時雨。
        7月22日國家能源局對外發布《關于推進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進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工程建設,探索適應新能源發展的微電網技術及運營管理體制。
        根據《指導意見》,新能源微電網是基于局部配電網建設的,風、光、天然氣等各類分布式能源的多能互補,具備較高新能源電力接入比例,可通過能量存儲和優化配置實現本地能源生產與用能負荷基本平衡,可根據需要與公共電網靈活互動。
        不能不說,有了專項資金的支持,再加上新能源微電網代表的未來能源發展趨勢,為新能源創造巨大發展空間。
        從國際上來看,伴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生產能力提高、生產成本下降以及國家財政補貼支持,歐洲的天然氣產業正在逐步被取代。從歐洲國家2003年至2014年間天然氣需求情況可以看出,歐洲的天然氣需求量從2008年的5000億立方米縮減至2014年的3900億立方米。盡管由于歐洲在北海的產量銳減,未來十年內,歐洲的天然氣進口將會上升,但未來五年內整體的天然氣消費量并不會增加,甚至還會出現下降。
    2015年8月27日,日本九州電力公司恢復了位于該國鹿兒島縣的川內核電站1號機組,預計未來幾個月內將反應堆輸出功率大幅提高。其他核電機組也將陸續重啟。分析師預計,到2017年,日本能夠恢復11.5千兆瓦的核電生產能力,而這將使天然氣需求減少約1100萬噸,即日本天然氣進口總量的12%。
        2015年6月11日,美國能源部部長在宣布為68個項目、提供6000萬美金經費,用于核能研究和基礎設施改進獎項資助計劃時表示,他依舊堅信零碳排放的核能未來將在美國能源藍圖中扮演重要角色。
        從核電發展總的趨勢來看,中國核電發展的技術路線和戰略路線早已明確并正在執行,當前發展壓水堆,中期發展快中子堆,遠期發展聚變堆。據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調整規劃》顯示,到2020年全國核電裝機目標為8000萬千瓦。而此前業界普遍預期值為6000萬到7000萬千瓦。由此可見,相關部門重啟核電新建項目審批程序正在加速推進。
        天然氣低價優勢消失
        在傳統的關系中,高油價會導致天然氣價格降低。而低價的天然氣會受到市場的追捧。在油價高企的那些年,無論是業界還是輿論界,紛紛認為“石油時代”走進“黃昏”,21世紀是“天然氣時代”。由于天然氣和石油的價差大,可替代性強而且十分清潔,從國際到國內掀起了改用天然氣作為熱電、汽車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熱潮,從而加速了天然氣成為能源主角的進程。
        此消彼長,變化已經發生,盡管相對于全球化程度極高的石油市場來說,天然氣市場的區域化特征還相當明顯,但LNG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會將全球主要天然氣供需國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出現天然氣國內市場國際化的傾向。對于中國來說,這些變化必將影響到國內天然氣價格,不僅考驗我國的天然氣定價機制,也考驗中國的企業進口天然氣的策略,也考驗國家主管部門對天然氣產業發展的前瞻規劃。
        作為清潔能源,天然氣是防治大氣污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最為現實的選擇。2013年9月以來,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國家能源局等多個部委先后發布多個文件,積極推進大中城市鍋爐煤改氣和大氣環境治理,為天然氣市場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1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不低于10%。
        與此同時,為了推進天然氣產業快速發展,由于需求增長遠超供給,政府通過多次上調價格促進天然氣生產和進口,增加供給。自2006年起,我國天然氣價格一直處于上漲態勢,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3年全國各省門站天然氣銷售平均價格年均上漲約7.5%。2014年又一次上調天然氣價格,自當年9月1日起非居民用氣價格每立方米上漲0.4元上漲幅度約16%。
        但這種上調反過來也抑制了天然氣的需求,尤其占消費主要比重的工業用氣價格大幅上調后,部分天然氣大用戶轉向消費煤炭和石油。特別是隨著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油價大跌顯然已影響到天然氣價格,這不僅因為多數氣價(特別是LNG)長期協作合同以某種系數與油價掛鉤,還因為油、煤價格大降易形成能源現貨間的逆向替代,比如金融危機后期歐洲就出現了天然氣被更便宜的其他燃(原)料部分取代的現象。
        在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經過幾個回合后,目前我國采用的“市場凈回值法”的天然氣定價方法,2013年在確定增量氣門站價時,對應的國際油價為每桶80美元,在2014第二次調整存量氣價格之前,國際油價一直保持在約每桶100美元,但增量氣門站價仍對應每桶80美元。到了2015年4月施行非居民用氣并軌價時,對應的是去年下半年的平均油價(約每桶90美元),而2014年末至今,國際油價已徘徊在約每桶40美元-50美元。
        如此,天然氣的低價優勢逐漸消失!度A爾街日報》分析稱,中國的煤氣相比天然氣性價比更高,而政府對天然氣的價格管制,也抑制了市場需求。在福建晉江,當地企業就由于價格原因,而不愿意將能源供應由煤氣變為LNG,這座城市以生產陶瓷制品聞名。一些企業稱,在改用天然氣后,其生產成本將變為使用煤氣時的三倍。
         展開來說,我們從媒體公布的數據來分析,在2014新版環保法頒布之際,行業內可謂掀起了“環保風暴”,福建的晉江、南安、德化、閩清,廣東的佛山、清遠、肇慶,山東的淄博,遼寧的法庫,江西的高安等全國有名的陶瓷基地都出臺了煤改氣政策,要求企業限期完成天然氣置換并提供一定額度的財政補貼。但從實施效果來看,遠未達到預期,或進度遲緩,或根本沒有動作,主要原因是相對于水煤氣,天然氣價格過高,企業難以承受,因此沒有利用天然氣的積極性。以東南沿海地區為例,目前工業用管道天然氣價格大多在4.0元/立方米左右,而使用水煤氣按熱值折成天然氣后僅相當于2.5元/立方米,后者競爭力顯而易見。2015年初以來,在國際油價下行帶動下,沿海地區LPG價格也一路下行,出廠價已下探至3800元—4000元/噸,LPG送到工廠的價格大大低于管道天然氣,有條件的企業已暫時放棄使用管道氣而轉向LPG,甚至轉向相對低價的進口LNG現貨。
        工業用戶由于背負了大量民用氣的成本,在氣價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部分企業實施了“煤代氣”的逆替代;燃氣發電企業在全國電力過剩、煤炭價格持續走低的大環境下,因氣價上調而上網電價不能同步調整,不得不減少發電小時甚至停止運行。
        再來看汽車行業,在前些年油價高而氣價相對低的大背景下,我國CNG汽車市場已走向成熟,LNG汽車發展基本走出培育期。截至2014年底,我國CNG汽車保有量達到441萬輛,LNG汽車18.4萬輛,全年消費天然氣368億立方米。但是,當國際油價進入低位運行,國內成品油價格進入6元區間,天然氣汽車發展可以說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全國現有的CNG汽車中,80%為雙燃料油改氣車輛,在18.4萬輛LNG汽車中,也有近10%的雙燃料車,低油價促使這些車輛更傾向使用更加便利、續駛里程更長的汽柴油。
        過去一年里,政府定價的弊病正在顯現。因此業內專家與市場人士認為,價格機制不協調成天然氣推廣應用的主要阻礙。對于當下供需不旺的天然氣市場,加快改革步伐,讓價格更靈敏反映市場供需變化,已成為加大更清潔天然氣使用量的必然選擇。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認為,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根本問題是,政府在產業鏈上阻礙價格傳導的問題需要盡快理順,及時建立起能反映市場變化的機制。
        目前石油公司受到油價偏低影響,經營困難。劉毅軍認為,在國際油價處于相對高位時,采油的收益率相對較高,可以彌補進口天然氣的價差。如果一味下調天然氣價格,將影響國內天然氣的供應能力,進而影響長遠的國家能源安全。

      相關文章
    • 中國石油企業協會2024年—版權所有
    • Email:397438663@qq.com.cn | 管理員QQ:397438663 | 最佳分辨率:1920px * 1080px 以上 | 京ICP備0505077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4764 | 門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