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tton id="mdrrg"><tr id="mdrrg"><kbd id="mdrrg"></kbd></tr></button>
    <button id="mdrrg"><object id="mdrrg"></object></button>
    <button id="mdrrg"></button>

    <nav id="mdrrg"><optgroup id="mdrrg"></optgroup></nav>

  • 中國石油企業協會
    日韩人妻无码2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端訪談 >> 內容

    韓大匡:志在千里 壯心未已

    來源: | 日期:2023-7-31 10:40:16 | 訪問:次 | 字號:

    記者:今年是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您比鐵人王進喜小10歲,同時也在大慶油田工作過,鐵人的精神對您的工作生活產生過什么影響?

    韓大匡:我是1960年從北京石油學院來到大慶油田參加石油會戰的。在大慶油田生產實驗區進行油井分析及方案計算工作期間,多次見過“王鐵人”。雖然他是搞鉆井的,我是搞油田開發的,兩個專業不一樣,但他是我身邊的榜樣,他的事跡我耳熟能詳,一直感動和激勵著我。他喊出過“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等振奮人心的豪言壯語,至今聽起來仍舊讓人激情澎湃。在鐵人事跡的感召下,我和同事們同樣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工地現場,經常工作至凌晨,分析復雜地質結構,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從未遇到過的難題。

    離開大慶油田后,我在北京石油學院組織成立了油氣田開發研究室并被任命為室主任,專門負責油氣田開發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與解決油田開發生產實際中的諸多問題。大慶會戰時工人在嚴寒的冬天,汗流浹背地用刮蠟片清蠟的情景促使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為大慶工人解決油管清蠟的問題,使他們能夠從這項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后經過多次試驗,我們使用“油管內襯玻璃清蠟新工藝”,研制出了我國第一根內鍍玻璃的防蠟專用油管,解決了油井結蠟、高含蠟油田開采難的問題,并在大慶油田和其他油田進行推廣,成效顯著。1978年,這項研究成果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獲獎。

    幾十年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也早已成為了激勵所有石油人愛國奉獻、求實創新的內核動力。

    記者:20世紀50年代初,您參與了玉門老君廟油田注水開發方案的設計工作,負責其中的滲流計算部分。方案實施后,扭轉了老君廟油田用溶解氣驅開采時的壓力下降、氣油比上升、產油量遞減的被動局面,揭開了中國注水開發油田的序幕。這段經歷對您之后的研究工作有什么影響?

    韓大匡:新中國成立之前,油田開發方式基本上采取溶解氣驅衰竭式開采。

    1953年,石油部領導請蘇聯專家特洛菲穆克院士,到玉門老君廟油田,實施了注水開發方案的設計和施工等一系列保持油層壓力措施。當時,我剛大學畢業,因為俄文學得好,有幸被選為學習組成員,跟隨蘇聯專家學習,翻譯一些俄文資料,并負責開發方案中滲流計算部分。這段經歷讓我開闊了眼界,懂得了什么叫從實際出發,體會到了嚴謹細致的科學工作者作風并受益終身。

    我在特洛菲穆克院士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他尤其注重實踐。為了摸清老君廟油田的地質情況,我們跑遍了那里所有的油井,得到大量一手資料。注水開發方案的實施,揭開了中國用注水方法開發油田的序幕,這種方法后來也成為中國80%以上油田普遍使用的主體技術。

    記者:與建國初期我國石油科技力量十分薄弱相比,幾十年來我國石油工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石油科學家,您如何評價石油科技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您如何定義石油科學家精神?

    韓大匡:石油科學家一定具有愛國、奉獻、求實,和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世界上大多油田是油層厚、穩定性強、易開發的海相油藏儲層。而中國恰恰大多是陸相油藏儲層,有著盆地小、升降快、油層薄、連通差、儲存量少、難出油的特點。因此,中國石油工業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艱難成長并壯大起來的。

    建國初期,全國石油行業科技人員包括勘探開發、管輸、鉆井等加起來不到100人。由于技術薄弱,我們一直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后面跟跑、學習。我大學畢業走出校門后,就參加了國家第一個5年計劃,之后一直在搞石油技術開發。今天,我有幸活過90歲,是整個中國油田開發能力從弱到強的見證者。

    我國石油科技工作者在跟跑、學習過程中,實現了發展與創新。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僅僅是把先進技術拿過來用。而我們則在學習與應用外國技術過程中,結合中國非均質非常嚴重的陸相油藏儲層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改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點的科學技術,這是我們創新發展的成果,徹底打破了西方“中國陸相貧油”的論斷。

    幾十年的石油生涯,讓我刻骨銘心的感觸是,石油行業需要不斷創新,創新就是創造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就會有新發展。毋庸置疑,創新道路上并不平坦,有時會遭到很多人反對。比如三維地震的應用問題,通常采用三維地震反射法得到井間地層描述,但這種方法只能分辨出厚度為15米左右的油層。為了提高井間油藏描述的精確度,我在和地球物理專家錢紹興的探討中受到啟發,考慮到是否可以用測井的高分辨率改善三維地震的低分辨率。這個問題在立項時遭到很多人包括地質專家的反對,我即使作為院士,也不能左右別人的想法。人們尊重院士意見,但覺得意見不符合實際時也會反對?墒俏覀儾]有因此而放棄。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和我的團隊終于通過井震結合的方法,對地震模型進行正演及反演,成功將井間三維地震的識別率從15米提高到4米左右。后來大慶油田采用這個方法,找到了3—5米斷距的小斷層。所以,你一旦看準了方向,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因為正確的事物終會產生實效,慢慢地,接受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

    記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今天的中國石油工業仍然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國內老油田含水率超高,產量下降;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量增大,供不應求。您認為油田勘探開發該如何利用科技途徑提高產量?

    韓大匡:我國的主力大油田,都經過了幾十年開發,老化嚴重,含水大幅度增高,開采出的液體,每噸有80%—90%的水分,大多數油田到了高含水后期和特高含水期,致使開發成本越來越高。有人建議為了提高產油量,就要多打井。我認為,這個方法只能解決暫時困難,是把未來的產量提前產出,會加劇資源枯竭。提高產量的根本途徑是設法擴充油田的可采儲量,提高原油采收率,這是油田開發永恒的追求。

    一次采油是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將地層的石油開采出來;二次采油是向油層注入水、氣,給油層補充能量,從而再次開采;三次采油是用技術手段來改善油、氣、水及巖石相互之間的作用,開采出更多石油。20世紀60年代初,我開始進行聚合物驅油技術的實驗研究,也算是國內較早開展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者之一。

    1987年至1991年,我和同事對全國13個主要油區、82個油田、184個代表性區塊進行潛力分析計算,完成了“中國注水開發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潛力評價及發展戰略研究”。其中提出的實施三次采油技術的原則、方法、步驟和規劃,被當時的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采納實施,經大慶等油田現場試驗結果表明,聚合物驅油技術可提高采收率10%—12%,最高達到14%。

    進入21世紀,我針對國內各主力老油田陸續進入特高含水階段,產量普遍遞減的現狀,把提高水驅采收率問題作為主要研究方向。經過十余年研究,已經形成一整套系統理念、對策和技術路線,能系統全面地對高含水老油田進行“二次開發”,大幅度提高水驅采收率。

    記者:院士在大家心目中是很高的榮譽了,也代表國家和社會對您科研實力的認可。作為一名院士,您覺得取得這些成績得益于什么?

    韓大匡:我認為這一切得益于長期結合生產實際進行科研實踐和積累經驗而產生靈感,并抓住時代發展中有前景的東西加以支持,從而取得突破。比如1962年,我參加大慶會戰后回到北京,進行油氣開發研究。開始啟蒙是學習蘇聯技術,后來又轉學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油田開發理論技術,接觸到了早期計算機。那時的計算機運行速度很慢,一秒鐘計算幾千次,不像現在是幾萬億次。但是,我預測到未來計算機技術在油田開發中將會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于是,我通過計算機對油水兩相滲流問題的計算方法開展研究。雖然開始僅限于簡單的原理性研究,但時間只比西方國家晚幾年。遺憾的是因為“文革”中斷了十幾年。1979年,我出國考察,發現計算機技術在國外得以迅猛發展,數值模擬技術已從原理研究進入軟件實踐。尤其是美國的數值模擬技術,是成套軟件,能夠隨時解決油田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這一點對我刺激很大。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奮起直追。

    回國后,我開始進行數值模擬和生產實際結合的研究,主持了石油領域滲流力學和油藏數值模擬研究工作,其中“非均質親油砂巖油層內油水運動規律的數值模擬研究”于1981年獲得石油部優秀科技成果獎一等獎;“七五”期間,我又主持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油藏數值模擬技術”,研制了符合我國油藏類型的多功能模型等46個模型和專用模塊,形成了適用于砂巖、碳酸鹽巖等4種主要油氣藏的配套軟件系列,這項研究獲得了1991年度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199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編寫的《油藏數值模擬基礎》,被一些石油院校選作研究生教材。

    記者: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新時代的產物,您在85歲高齡開始學習這些新知識、新技能。2018年,您帶領團隊進行油氣勘探開發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關鍵技術與發展戰略研究工作。是什么激勵著您在耄耋之年從零開始學習這些新領域的知識?

    韓大匡: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應用,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還處于起步階段,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努力學習,抓緊工作,早部署、早研究,實現換道超車和技術引領,不然就會被西方落下。

    此前我牽頭的國家工信部“基于大數據應用的油氣勘探開發戰略研究”項目,在地震儲層預測、測井評價、儲層建模、分層注水、油藏精細分析等方面開展人工智能應用戰略規劃研究,我們的目標是在2035年以前實現地震、鉆井、測井、油藏描述與油藏工程、裝備健康管理與智慧油田等5項主體技術的更新換代。

    我認為,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以用在普通技術上,也可以用在處理關鍵技術“攔路虎”上。一門學科發展到一定水平,它本身在發展中遇到的關鍵問題,用普通的數學很難解決,而大數據作為一個技術手段,有可能幫助學科在一個更高層面上取得新的進展。比如,我們對地質儲層了解太少、認識很淺薄,許多儲層沒有第一手資料。而了解地下儲層的主要方法是地震和測井,這是地質工程的“兩個眼睛”。地震和測井本身是有規律的,可以按照其規律發展進行研究。所以,需要盡快建立涵蓋所有儲層的標準大剖面,為地震和測井提供有效的解釋標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方法可以為建立大剖面提供更多的途徑,并且可以利用其快速計算手段完成地震及測井研究中的正演及反演運算,從而得到更符合油藏實際的參數組合。由此可見,大數據、人工智能必須要與產業部門緊密結合才能發揮作用,才能解決實際問題并充分發揮其優勢。

    人工智能不是單一技術,而是一整套的幾個技術一起應用。而整套技術在石油工業中的應用,其研究極具挑戰性,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更多同仁一起努力。2019年起,我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設立“韓大匡石油人工智能獎學金”,支持人工智能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建設,我期望更多的青年科技人員好好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把這套技術作為自己在科學研究中解決難題的有效方式,推進與引領石油行業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發展。

    記者:您今年已經91歲了,現在每天還工作嗎?主要關注點是什么?

    韓大匡:我現在還是中國石油、中國海油等企業的科學顧問,并輔導博士研究生學習,帶領團隊進行新技術開發。每天工作沒有固定時間,因為腿腳行動不方便了,我靠打電話聯系各方人才,集思廣益,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嘛。

    比如我想把激光技術應用到鉆井工程中,就通過電話把想法跟中海油研究總院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鉆井技術負責人李中(本刊2023年1—2月合刊有專訪《在藍色國土耕耘科技強國夢想》)進行溝通,他很感興趣,F在的鉆井技術,是通過鉆頭破碎巖石,也就是機械破碎。要把地面動力傳到地底,距離越長,損耗越大。比如鉆機要鉆到8000米、9000米,地面傳導到地下的動力,也就剩下12%左右。如果是激光鉆井,直接破碎巖石,100%的動力都用在破碎巖石上,能量沒有損耗。因此,激光鉆井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性技術,現在我們正在研究跟進中。

    目前,我主要關注點是在如何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自主自立自強”的指示中。自立自強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形成高水平、原創性、顛覆性的科學技術。

    比如,黑油模型是油藏數值模擬中最為常用的工業軟件,其計算量大體占總計算量的80%左右。油藏層間干擾是油田開發三大矛盾之一,這三大矛盾中井間和層內機理明確,均可用現有黑油模型計算,唯獨層間干擾至今沒有公認的機理,以至于現有黑油模型對其缺乏有效的解法。我們團隊的研究人員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已建立起通過改造的新型黑油模型,加入了井筒方程,對層間干擾的影響可以給出令人滿意的計算結果。該模型在加拿大阿爾貝塔省的GF油藏成功計算出下層油藏因注水對上層油藏的水滲透影響,完勝用斯倫貝謝及CMG公司黑油模型的計算結果,成功解釋了他們無法解釋的層間干擾問題。目前在大港羊三木油田試點運算,已算出試驗井從注水開始,三十年來的分層月注水量,這是油田開發者夢寐以求的數據。該項技術獲得發明專利一項,已基本成熟,需進一步完善及推廣 。

    為精準描述三相飽和度分布,形成更具科學性的三維三相油藏模型,我們和長江大學胡文寶教授合作研究電磁波動態監測技術在這一領域的應用。地下油氣水分布規律研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而為了達到數字孿生所要求的動態孿生目標,除了靜態描述的表征一致,還應完成油藏油氣水三相飽和度動態監測,以保證孿生的油藏模型與當前的油藏實時狀態保持一致。目前,所有油氣公司都是由油水兩相導出相對滲透率曲線,再加經驗公式矯正得到三相飽和度分布,但是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相飽和度。我們采用了更為科學的方法:因地震對氣體敏感,以井間地震波求得氣體飽和度;根據油、水電阻率不同,以電磁波方程分別得到儲層的油、水飽和度分布;再以地震波與電磁波方程聯合反演,得到油氣水三相飽和度。這樣就使我們在用井間地震方法獲得了更為準確的靜態描述之后,利用電磁波方法從動態上進行監測,精度上要求能監測出油藏任何部位油水飽和度發生1%、至多2%的變化,智能調整模型使之與油田實際情況一致,以達到動態孿生的目標。此項技術的研究成果,為黑油模型提供了更為科學的三相飽和度在油層中的動態變化參數。另外,為了解決套管對電磁波的屏蔽作用,目前我們正在研究用廉價高效的光纖在套管外接收電磁波。

    記者:您如何評價自己的過往人生?

    韓大匡:我的人生見證了中國石油科技事業的全周期發展,而我一生的研究工作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結合國內情況,學習及創新應用國外主要單項技術經驗(三次采油及數值模擬等);第二階段從事國內油藏深度精細開發新階段研究;第三階段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解決第二階段中的難題。下一步要在模型驅動,數據驅動的基礎上,逐步加強知識驅動在油氣開發中的應用研究。

    作為一名從事油氣田開發研究工作70年、經歷了新中國油氣田開發從弱到強全過程的親歷者和參與者,我始終清晰地感受到這份歷史重擔的分量。中國古人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要趁現在身體還能工作,繼續努力,為國家多做貢獻,為子孫多造福祉。(記者:唐大麟 胡瑋斐

      相關文章
    • 中國石油企業協會2024年—版權所有
    • Email:397438663@qq.com.cn | 管理員QQ:397438663 | 最佳分辨率:1920px * 1080px 以上 | 京ICP備0505077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4764 | 門戶地址